赵西宁
我将我们《当代经济科学》编辑部办刊几年来的一些想法与作法讲一讲,请指正。《当代经济科学》杂志,双月刊,112页码,每年6期,单月15日出版。是全国经济学核心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陕西省社会科学一级期刊和陕西省高校十佳学报,于2001年进入新闻出版署组建的“中国期刊阵”社科双效期刊行列,2005年2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一、办刊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1. 在今年的厦门会议上,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联合办同一栏目的消息讲了以后,我觉得它们二刊的合作是刊物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模式。这种合作,整合了刊物的资源,丰富了栏目的稿源,增强了刊物的竞争力。从二刊联合办刊,我想以后的发展可以多刊合作,构成集团化运营,形成期刊航母,规模经营运作,增强了刊物抗风险的力量。
2. 形成规模的刊物要走一条多种经营的路子。应该依靠刊物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到生长点,逐步发展,扩大影响。
3. 期刊编辑应向报纸编辑和记者学习,学习他们职业敏感性,增强对信息的捕捉能力。
二、对几个事情的处理:
1. 我们地处西北,与北京、上海等东部省份的刊物相比,由于地理上的劣势,使得我们信息不及时,信息量小,份量重的稿件少。要弥补这个劣势,我们开展了信息联系点的工作。在一些知名高校找到联系人,联系人在获得学术信息的情况下,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推荐一些稿件。依靠信息点,我们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获得了一些名家稿件,以及有份量的稿件。
2. 以前我们认为网络版发行抢了我们纸质版的地盘,对我们的发行量有影响,后经仔细分析:(1)我们的集体订户多,大多为科研、教学、政府部门,一般不会因网络版的发行而影响订阅;(2)网络版的发行,使得作者面更大,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客观评价指标,对刊物总的来讲是有利的。所以从2004年起我们陆续加入了4家网络数据库。现在看来,与我们的分析是一致的,对发行量没太大的影响。
3. 重视民间的发行渠道。过去我们对民间发行商不重视,认为他们工作不规范,不予理会。去年,《人文杂志》杨老师讲了他们通过民间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的经过后,我们与民间发行商合作搞发行,结果,今年我们发行量增加了140多份。
4. 注重刊物形象。我们一直没有收取版面费,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收费与不收费,事关刊物形象,从长远利益看不收费,拉近了作者与刊物的距离,注意形象就意味着放弃短期利益,长期不懈的满足作者的要求,读者的需要,培与作者、读者的忠诚度,赢得作者、读者的依赖。注意刊物形象,扩大了刊物影响, 许多想法、谈起来好讲,实施起来制约很多,如:人力、物力、财力、权力、外部条件等,但是我们要有理想,要了解自身、了解环境,了解市场,寻求刊物发展的途境。